榜单公布|2025 GCP中国律所年度排名:争议解决
2025年09月16日
FOREWORD
 
 

在经济失速与技术产业变革交叠的当下,争议解决领域的法律问题与纠纷情形变得更趋复杂多样。面对难以调和的矛盾冲突与层出不穷的新型纠纷,企业及高净值人群对于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价值感知与综合要求在不断提升,诸多具有卓越专业水准与成熟业务经验的律所与团队从市场中脱颖而出,展现了不俗的实力与竞争优势。在数月的调研期内,我们对律所的自荐、推荐材料进行了全面、深入的调研,同时结合独立调研与该业务领域的长期观察,最终为您呈现“2025 GCP中国律所年度排名:争议解决”榜单。

图片

 

为便于塔尖企业精准选聘律所与优化律师库,我们将“2025 GCP中国律所年度排名:争议解决”榜单分为“诉讼”“仲裁”两部分,并将同一梯队的律所分为“All-round”和“Elite”两类。“All-round”类别表示该律所在此领域拥有全面的业务/行业覆盖以及卓越的综合服务实力,“Elite”类别则表示该律所在此领域的细分板块具备极佳服务水准。同一梯队排名不分先后,以律所名称首字母为序。

 

Litigation
 
争议解决:诉讼
 
Band 1
   第一梯队   
 

All-round

方达律师事务所

金杜律师事务所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君合律师事务所

天元律师事务所

通商律师事务所

中伦律师事务所

 

Elite

浩天律师事务所

虹桥正瀚律师事务所

汇仲律师事务所

 

Band 2
   第二梯队   
 

All-round

大成律师事务所

德恒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事务所

汉坤律师务所

环球律师事务所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Elite

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

国枫律师事务所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天同律师事务所

通力律师事务所

铸成律师事务所

 

Band 3
   第三梯队   
 

All-round

安理律师事务所

高朋律师事务所

观韬律师事务所

汇业律师事务所

君泽君律师事务所

康达律师事务所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中银律师事务所

 

Elite

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

道可特律师事务所

海勤律师事务所

海润天睿律师事务所

汉韬律师事务所

嘉源律师事务所

京都律师事务所

兰台律师事务所

时代九和律师事务所

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

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

雍文律师事务所

中伦文德律师事务所

卓纬律师事务所

 

Rising Law Firm
   潜力律所
 

 

All-round

炜衡律师事务所

盈科律师事务所

中闻律师事务所

 

Elite

百宸律师事务所

己任律师事务所

嘉润律师事务所

世辉律师事务所

星来律师事务所

 

Arbitration
 
争议解决:仲裁
 
Band 1
   第一梯队   
 

All-round

方达律师事务所

汇仲律师事务所

金杜律师事务所

竞天公诚律师事务所

通商律师事务所

中伦律师事务所

 

Elite

环球律师事务所

君合律师事务所

天达共和律师事务所

天元律师事务所

 

Band 2
   第二梯队   
 

All-round

大成律师事务所

汉坤律师事务所

浩天律师务所

锦天城律师事务所

 

Elite

海问律师事务所

金诚同达律师事务所

天同律师事务所

通力律师事务所

 

Band 3
   第三梯队   
 

All-round

德恒律师事务所

国浩律师事务所

泰和泰律师事务所

 

Elite

安杰世泽律师事务所

国枫律师事务所

汇业律师事务所

康达律师事务所

世辉律师事务所

中闻律师事务所

 

Rising Law Firm
   潜力律所
 

All-round

盈科律师事务所

雍文律师事务所

 

Elite

君泽君律师事务所

礼丰律师事务所

天驰君泰律师事务所

 

01 背景与现状

近年来,全球政治经济形势的起伏同步交织科技革新在加速重塑全球商业生态,在竞争加剧、经营承压导致各行各业的摩擦纠纷多发、频发的当下,市场主体的风险意识、维权意识以及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的行为在不断增加。

 

最高人民法院公布的司法审判工作主要数据显示,2025年上半年国内法院受理各类审判执行案件民商事一审案件数量同比上升38.87%,数量达1237.2万件,其中公司有关的纠纷一审案件同比升78.42%。

 

在诉讼之外,仲裁作为经济纠纷的主要途径之一,也面临着案件激增的挑战。截至2025年8月,国内依法设立的仲裁机构数量已达285家,处理的纠纷涉及金融、电子商务、建筑工程、海事海商、知识产权等多个领域,其中贸仲、深国仲、北仲等机构年均标的额过千亿元。在上一年度,中国仲裁机构新受理案件首次超过70万件,案件数量同比增长达26%。此外,全球投资环境与各国经济政策的变化,境内外投资活动正暴露于更多风险与不确定性之下,SIAC、ICSID、PCA、ICC等主流国际仲裁机构受理案件数量高位运行也渐成常态,其中与中国相关的国际仲裁案件数量也在逐年上升。

 

在国内新旧动能的换挡,房地产、金融、医疗等诸多产业领域动荡重置的背景下,债务违约、合同纠纷、劳动纠纷、知识产权与竞争纠纷、破产纠纷、证券纠纷等保持高位运行,涉外涉网争议以及前沿领域的新型纠纷也在不断增加。复杂民商事争议解决案件以及类型化、关联性、群体性矛盾纠纷日益增多。涉外领域在大宗商品和运输类争议、建筑与工程、能源等传统板块之外,医疗、金融、知识产权及数字内容、创新和技术纠纷等案件以及国际投资纠纷也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争议与纠纷数量不断上升的同时,国内外争议解决法律领域也在经历着规则迭代与服务模式变革。

 

一方面,国内争议解决领域的法治构建与国际司法合作加速推进,公正规范、衔接有序的争议解决机制建设逐渐显现成效。在规划框架与制度供给层面,《民事诉讼法》《仲裁法》《海商法》《行政复议法》《监察法》等法律规范的修订与完善以及《国务院关于涉外知识产权纠纷处理的规定》《“一站式”国际商事纠纷多元化解决平台工作指引(试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内地与香港特别行政区法院相互认可和执行民商事案件判决的安排》等一系列制的出台进一步强化着法律规则与环境的动态适配。

 

与此同时,贸仲、上国仲、港仲、深国仲以及英国、新加坡、荷兰等多个国家的仲裁机构相继于近两年推出新版仲裁规则,围绕仲裁范围、快速程序适用、仲裁临时措施、电子仲裁、远程听证、仲裁费用计算、临时仲裁、第三方资助等方面的规范与实践更趋透明、灵活与高效,服务的专业化与国际化水平持续提升,中国仲裁裁决在全球执行力也在进一步增强。

 

而在案件负荷与审判压力加剧、争议解决的成本和周期不断增加的当下,国内外多元解纷的政策与实践导向也在不断强化调解、和解、争议评审、中立评估等替代性争议解决措施的作用与衔接。

 

在此背景下,国内法律服务市场争议解决业务的发展和分化被按下加速键。一方面,业务需求与市场竞争的同步增加使得律所进一步加快争议解决领域的团队建设、业务布局以及服务模式探索。此次在55所中在2024年1月至2025年8月期间引入争议解决业务合伙人的律所数量达44家,所涉领域多集中于刑事、破产、知识产权、家事、资本市场争议解决及涉外领域。

 

在相关领域的头部律所通过技术设施升级、加强境内外律所及专业机构合作等方式拓展服务体系的同时,诸多瞄准民生刚需领域以及中小型企业涉外争议解决需求的区域/新兴律所凭借精准的客群定位、服务价格及本地化优势展现出不俗的竞争力。

 

在加码诉讼及仲裁领域的人才团队及专业化建设之外,随着近年来市场化解纷的推进,诸多律所蓄力构建多元协同平台,以专业力量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更多商事调解中心、律师调解工作室的出现在进一步紧织律师调解组织网络。

 

 

02 需求与评价

伴随时代变化以及产业革新的步伐的加速,当下企业的涉诉风险与法律意识在同步增强。在高端、综合性争议解决服务需求显著增加的同时,企业对于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价值感知与综合要求在不断提升。在专业水准之外,对于争议解决法律服务的需求还集中体现在成本控制、国际化视野、效率与服务透明度、资源整合与调度以及创新能力等方面。

 

对于大型企业而言,竞合交织的商业生态与复杂的组织结构使其面对的复杂案件往往面对集多元属性于一身,纠纷的处理结果不仅关系权益保障,更关乎商誉及市场。

 

尤其在面对具有高度对抗性的纠纷案件时,法律服务团队的商业思维、团队配合以及服务效率等综合能力对于遏制矛盾纠纷升级恶化作用显著,因而在面对重大疑难复杂纠纷时,此类企业更倾向于能够提供精细化服务且在高端商事争议解决领域具备成熟经验的精品所,或具有国际化视野与高效协同能力的综合性律所,以帮助企业实现风险的前置管理,以满足“风险处理+合规防控+商业利益保证”的多元需求。

 

在调研中有企业评价某大型综合所时曾提出该所专业的服务模式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其跨领域协作团队能够同时兼顾法律合规性与商业可行性,在代理过程中既坚守法律底线,又灵活运用多种谈判策略为我们争取最大权益。在整个过程中,这种将法律智慧与商业思维深度融合的服务品质,充分体现了顶尖律所的综合实力。”同时,某在提及某一长期合作的律所时曾表示“在遇到疑难复杂案件时,我们都已习惯与该所研讨评估,为后续的处置开思路。”

 

对于涉及前沿、跨境业务的企业以及争议处理经验丰富的企业而言,相较于应对已知规则构成的法律挑战,因市场波动、技术革新等造成的不确定性挑战,以及实践过程中规则真空等问题则显得更为紧迫和棘手,这使得此类企业在选择法律服务时对于律所及团队的技术背景、语言水平、前沿观察以及创新能力有着严格要求。

 

随着中国律师逐渐主导中国企业涉及的跨境争议,在调研相关企业时,客户对于“可以使用英文直接出庭办理国际仲裁业务,以专业而且高效的英文法律服务帮助公司法律部大幅提高工作效率和精准度。”“在技术上能够给予公司研发支持。”“关注行业最新动态,积极探索创新服务模式,利用诉讼可视化、案例大数据等现代诉讼技术和手段为客户提供全流程服务。”“不拘泥于常规的诉讼手段,而是从多个维度为案件制定策略,并且积极与其他机关寻求救济,拓宽了解决问题的途径。”的律所与团队表示高度认可。

 

而对于大部分的中小企业而言,专业法律团队及风险管理框架缺乏以及抗风险能力不足等现象依然广泛存在,这使得此类企业的法律风险散见于常规经营、劳动用工、财税管理、产品与服务质量、知识产权保护等各方面。

 

在经济承压、案件周期延长的背景下,涉诉有可能使其面临决策能力下降、生产经营萎缩等问题,而在执行层面的困难也在进一步增加企业的维权成本,因而在被动应诉与主动起诉两端皆较为看重纠纷处理的成本以及方案的针对性。

 

在调研过程中企业客户对于“能够服务案件的整个生命周期,将理论深度与案件实务相结合。”“时时考虑为客户节省不必要的成本,而且不会降低任何服务质量。的律所与团队表达出明显长期合作意向。

 

 

03 展望未来

对于律所而言,争议解决在回归业务中心的同时也正处于转型与发展的窗口期。在紧扣市场需求的同时,律所对于争议解决业务的布局更在于通过拓展业务纵深与国际化拓展、品牌建设及服务模式变革等与既有优势发挥协同效应,形成专业化与市场化闭环。

 

未来,随着行业的协同发展,传统竞争阻力与限制或将进一步减弱,而面对更为激烈的竞争态势,如何借力市场与技术发展打破资源限制和壁垒,并在人才、资源整合等方面实现真正的战略性布局与服务升级,仍有待破题攻坚。